一般父母當唸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帶數學考卷回來時,眼看錯得太離譜,一定隨口便罵:「這麼簡單的題目都做錯,這怎麼行呢?」甚至為了激發孩子努力向上,便以「程度和一年級的學生沒兩樣」、「你是一年級的學生吧!」等輕蔑的口吻來諷刺他。

不僅母親會對孩子如此,在成人的社會裡,上司也可能對下屬說:「你課長當了幾年了,嗯?」、「十年來,你到底學到了什麼?」也許被責罵的下屬,心裡不是滋味,從此下定決心,努力奮鬥、以求更好的業績,但是孩子缺乏一股化恥辱為力量的衝動,諷刺他,對他絕對不會造成正面影響的。

有位老人告訴我,父母的一言一語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強烈,他的話是有感而發的,他有兩個兒子,大兒子現在已經四十八歲;老二四十四歲,年輕時候他就迷上象棋,因此真希望孩子能成為職業象棋手。

大兒子小學二年級的時候,他就教他象棋,可是一直沒有進步,一直到四年級還是一樣,有一天他很生氣地罵道:「你怎麼搞的,一點進步也沒有。」孩子聽後,立刻丟開象棋說:「我不下了。」自此再怎麼勸他,他都不肯再下象棋了。

後來,他只好放棄教導大兒子,目標指向老二,這一次,他改變訓練的方法,不再嚴厲責求孩子,並時常給予讚美,說:「了不起」、「你有這一方面的天賦」,老二經常受誇,心裡覺得很高興,學習態度也非常認真,到了小學六年級,參加全縣比賽還獲得冠軍。現在,雖然他沒走上職業棋手的路,但是大學時代他便擔任象棋社團的社長,如今已擁有五段的實力。

這兩位兄弟同為一對父母所生,資質應該沒有太大的差異,由於父親的態度不一樣,導致兩種完全不同的結果。

每個孩子都有「快點長大」的成長慾求,沒有一個孩子例外。反之,每個孩子面對成人、學長都會有身體矮小、力量薄弱、知識不足、見識不廣等自卑感。

然而大多數的父母總是忽略了孩子的這種心理,反而諷刺說:「像一年級一樣」、「像嬰兒一般」,這些表示自己比實際年齡幼小的口氣,只會增加孩子的自卑感,致使孩子永遠無法排除幼稚的想法。

諷刺三年級的孩子,說:「跟一年級差不多」,就如同罵他:「你退步了」,這時候,孩子一定很難過。

如果再對他說:「你的程度只配當一年級的學生」,孩子便認為父母瞧不起他,其實父母並沒有傷害孩子的意思,只是希望藉諷刺使孩子發奮,可是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卻不是如此的。另外,對孩子說:「我看你是一個不良少年」、「你將來沒什麼出息」,孩子受到這種暗示之後,恐怕一輩子都擺脫不了你的詛咒。

為人父母者,當孩子遭人批評說:「你可能無法做……」時,應該鼓勵他:「媽媽才不這麼想,只要你好好努力,相信一定可以做得到。」不管外界的批評多大,父母能夠適時地給予高評價,孩子就會努力向上,所以,只要處理得當,即使遭受外人強烈的否定,相信孩子一定可以擺脫自卑感。

可是,如果連父母都批評孩子幼稚,孩子所遭受的打擊恐怕永達無法彌補,至於幹勁、自信就更別提了。

在遭受打擊的心理狀態下,孩子便無法再進步,而一直停留在幼稚的階段,可能演變成為無可挽回的情況。

對孩子而言,他之所以遭到傷害,是因為言語本身的意思含有傷害人的特性,而且,他一向信賴的父母,竟然說出傷害他的話,所以他才感到遭受打擊。

由此可知,這類言詞是傷害孩子的話,應該盡量避免使用。


資料來源:親子成長營電子報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